“新”溢幸福河:山东省深化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先行打造高水平绿色低碳优质开发区
济南黄河双车道大桥通车后,有效缓解了过江交通压力,为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转型做出了贡献。 (□ 记者刘飞跃报道) □ 本报记者刘兵、张文婷 黄河长达数千公里,至今仍是一条激流。千百年来,它滋养了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国人民。黄河安全、海盐河清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长远利益。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口,组织考察济南市召开座谈会,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他强调,要坚持不懈,确保“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果,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并要求山东省“带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它回应了深沉的情感和高度的期望,考虑到“国家的伟大”。在从母亲河到欢乐河的新征程上,山东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黄河史”。稳中求进,关键节点重要通航:山都省坚定了黄河幸福河宏伟规划,长期努力,一步一个脚印。 “科明今天来到这里,我欣慰地到达了黄河上中下游。”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黄河口等地区,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坚定不移推进黄河保护、确保黄河安全,是国家治理的大事。” 锦平.从郑州中部到济南、兰州。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座谈会”到“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座谈会”再到“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座谈会”。进入新时代,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将 个人的举办三届长期座谈会,覆盖巴颜喀拉山等沿江九省区,在黄河三角洲描绘了一幅“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壮丽画卷。这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长期问题。秘书长对山东一直寄予厚望。每个关键节点多次提供关键领导力。 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引领作用,推动黄河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1年,重点是“引领生态保护逻辑,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明确2024年“继续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这是稳扎稳打、稳步推进。呼应重要国家全面推进为落实黄河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制定长远规划,统筹本地区发展合作,坚持长远攻坚,层层推进对策。高水平攻关关键问题——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指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编制更新资料。新的工作事项、政策措施、重点项目清单等。以系统思维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制定《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修订《山东省黄河航道管理条例》《山东省防洪条例》挑战——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黄河长治久安,建设从盐碱黄三角地到山东省“种草人”的大工程,以及利用黄百合造林技术支撑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回族自治区生态系统的“新粮仓带” 地方阿瑞斯。从建设国家陆海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建设陆海新航道“一带一路”,山东省牢牢担当“领头羊”角色,着力推动国家黄河重点战略不断深化和巩固。我们公司地处黄河下游,我们正在努力向上游发展。目前山东省占1% 国家水资源和水资源保证全国8%的粮食产量。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九年稳定在二级。济南市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起点,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盆地内绿水青山的底色愈发清晰,金山银山的品质愈加明显。马苏。树立强烈的下棋意识,在黄河沿岸“朋友圈”同频共振发展:山东省计划把“港口出海”搬到黄河沿岸企业的“门户”,实施一批优质合作项目。不久前,一列满载太阳能产品的海铁联运列车鸣笛驶离山西中鼎物流园区,直奔山东省港口青岛港。nce 面向国外市场。这片生机勃勃的“钢铁风景”,不仅承载着太阳能产业向海外拓展的期待,也见证了黄河地区物流网络转型的加速。 “运输时间由原来的平均48小时缩短到22小时以内。‘当日到’的高效率让企业提前获得舱位和货物,为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优势。”山东省港口国际陆海部物流集团山西办事处主任焦斌表示。把“港口出海”转变为企业“门户”,山东省正在加快沿黄省区内陆港口建设,打造一批“总部在山东、覆盖黄河、辐射全国”的内陆港口群,放大国际化合作效应。国际物流渠道。 “目前已部署54个内陆港口,开通100多趟海铁联运班列。”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王海明表示,黄河沿线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板、数控机床、电子产品等正通过日益高效的航线分布到世界各地。当黄河流域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时,区域合作倡议变得更加迫切。如何才能让这条“黄金水道”的解放更加有效?答案就在于“认清全局、区域关系、提高棋局意识”的发展智慧。黄河自东向西流,合作必不可少。以基础设施互联打破空间壁垒,以产业协调合作激活资源潜力通过行政许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山东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主动与黄河流域各省区一道,共同描绘东西部相互支撑、陆海对外多维度合作的开放高水平新画卷。如果着眼于黄河沿线省份的“邻里”结合,以山东、河南为例,其产业合作实践就显得更加有意义,成为山东、河南地缘相近、产业核心。特别是沉县、范县在化工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莘县华翔盐化公司作为产业链上游成员,生产氯、烧碱等基础化工原料,已稳定供应8家企业在河南省范县普王化工园区工作多年。然而,如此密切的劳资关系也面临着现实挑战,例如国家之间行政边界的存在、企业之间的“内卷化”竞争,甚至要素资源的激烈竞争。如何解决零和竞争的困境? “行政边界不是发展边界。”深县固云市委书记吴文国淡淡地说。河南省固云市、王楼市、范县、濮阳县六屯市主动解决问题,建立化工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党委、政府统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力资源,技术人才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跨区域重用,为产业合作注入智力动能。除了分享故事此外,三地还着力做大做强产业链,在“一区多园”模式下整合三个化工园区资源,打造原料互供、设施共享的高水平省际化工合作区,加快推进“1+1+1>3”协同。从“物理毗邻”到“化学融合”,山东、河南两省进一步明确合作路径,正在共同谋划实施一系列新项目,东明县与濮阳县、莘县与范县、洋口县与泰善县、曹县与廊考县、聊城高铁新区与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项目。精准定位“小切口”,有利于周边地区产业互补、服务互通等全面合作。生态优先,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河流保护联盟”,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这里作为2.5亿元的“温暖避难所”!这是山东省近四年来向河南省征收的环境补偿费。这背后,是打破地域壁垒的“生态承诺”。这也是各州之间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1年4月,山东省与河南省签署创新协议,开创黄河流域首次横向扩张。国家保护和补偿机制正式建立。该协议明确以黄河干流刘庄州段水质监测结果为“硬杠杆”,通过双轨制将上下游生态责任牢牢链接起来。跟踪基本水质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黄河流域综合保护和治理是一项大规模、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靠单一地区的努力。 “水团不断流动,上游能保护水体,下游也能受益。上游防止污染,下游水体负荷就会减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龙说,“这对上游和下游来说是双赢的局面。”目前,这种“游戏”体验正在全国133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山东省在全国首家。 国家对省内地市界之间的流域实现全额补偿和横向生态补偿全额支付。更有趣的是,今年9月,“赌博”还发生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三省签署《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样,黄河干流的横向生态补偿保护机制就融入到了整个黄河之中。从鲁豫的“赌博”,到黄河沿线省区的“共舞”,这条承载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通过这次“生态试验场”的探索,成为同甘共苦的“生态共同体”。生态脆弱一直是黄河流域不可避免的挑战。 “我们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让我们增加河口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一条条建议,千条忠告一样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州加入河流保护联盟,更多的迁徙生物rds 选择此位置作为“暖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黄河三角洲悄然展开。 300口油井全部被拆除,以“解冻”沼泽。精准清除互花米草13万亩,“除癣”湿地。平均每年持续注入2亿立方米生态水,“注入”湿地。目前,淡水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已牢牢保持着30万亩“生存面积”。裸露的土壤曾经是白色的,上面长满了萨尔花。曾经荒芜的海滩现在变成了吸引成千上万只鸟类的国际机场。去年7月,东营黄河口候鸟保护区荣获“世界遗产”金字招牌,成为全球湿地保护的中国典范。位于三角洲上游628公里的黄河山东地区,有1269个管控单位,形成了完善的管控体系。“绿色网络”与全省生态环境区划相结合。边保护边发展,边保护边发展。从高层规划到基层落实,山东用行动应对。连续四年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行动”,连续八年加强“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管。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一项项任务向前推进。流域内国家管理区优质水体比例连续四年保持在90%以上。母亲河更加清澈地滋养着万里沃野。长时间工作,保护黄河长远福祉:“海边人在家致富”的故事传遍世界,现代化水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翰林园新村三号村东明县沙集镇台地。村民杨美玲每天吃完早饭就来到村创富坊。 “我的月收入超过3000元,我很满意。”去年以来,他制作的衣服已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纳达人在家致富”的故事更是流传开来。 2021年,山东省作出承诺,沿海地区人民不再冒着生命危险遭受洪涝灾害。 60万人彻底告别洪水,实现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梦想。 “动”只是一个开始。从“脱贫”到“致富之根”,坦达地区人民缺少的是幸福生活的种子。山东省沿着“农业兴业旅游”的发展道路,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让外来人口安心、满意地生活和工作。目前,莒城县六合新村羊毛地毯加工、高青县木里镇富硒果蔬种植、东营市监利区杨庙社区黄河文化旅游项目等已成为富民的“新主角”。黄河九曲,沙滩数千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黄河“体弱多病”,“三年决口两次,一百年改道一次”。他曾形容黄河泛滥“就像一把利剑悬在我头上”。 “幸福之河”应该是“和平与安宁之河”。东平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蓄洪滞洪区,是山东省乃至整个流域的重要调度通道。然而,金山以西的29,300人由于北部排水能力弱、南部排水渠道不畅,大坝面临长期洪水威胁。为消除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防洪蓄水引水问题,在原东平湖区和京杭运河集宁至东平段南岸设置防洪塘的“3-2”工程已摆上省委、省政府的办公桌。 “该项目于去年8月底正式开工,今年洪水前已按计划完成主体工程。”省水利厅土建水利局副局长徐胜表示,老虎湖区南部的泄洪能力由每秒21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450立方米,东平湖调蓄黄河水能力河道和大文河得到了极大加强。保护黄河安全,还需要迈出一步:建设现代化水网。山东省是全国首批农村水网试点地区之一,重点围绕互联互通、强网强链,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首个区域性水务骨干网。 “十四五”以来,平均每年治理中小河流500多公里,共修复加固病险水库894座。受洪水影响的人口、房屋被毁、经济损失全省直接收入比“十三五”分别下降95%、98%和96%。河流水位上涨,气候多变。展望“十五五”,山东省确立了“率先推进工业化”的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与沿黄地区一起唱响黄河新时代的合唱,推动坚决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成果,努力把黄河建设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